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山西博物院
开展时间:2017年6月23日下午13:30
展览时间:2017年6月23日-6月30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7:30(周一闭馆)
展览前言
近
期创作的15幅作品,是根据我70-80年代在家乡和太行山地区的写生画放大的,以补充我2011年为山西博物院捐赠的704幅作品的不足。
2017年3月18日是我的80岁生日,能在此时新画这批作品,是对我艺术生命的一次磨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占去我多半时光,未能如愿将之前的近千幅写生作品放大再创作,也曾感到遗憾。近年应山西博物院石金鸣院长的盛情之邀,我试着将部分放大过和多数未曾放大过的写生作品更多地融入现时下的心情、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入理解,以及今生对家乡难舍之情感。
▲苏高礼创作图
我8岁离开家乡,15岁中学时期因喜欢画画,再度回到家乡度假期。当时常随着家人下地、赶庙会、走亲访友,享受浓厚的民风和民间艺术之美,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之奇妙。所有这些无声地滋养着我的思想和情感。17岁上了中央美院附中,几乎每学期寒暑假,我都要返回家乡画画,享受生活给我的喜悦和情趣。很自然地,家乡和生活成为我一生艺术的源泉。
十五幅作品分为两组。一组是“家乡组画”——围绕我的出生地晋中地域特有的民宅、院落和街景,体现家乡建筑的艺术审美观。一组是“我的太行组画”,广大太行地区不但铸就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光荣历史,还养育亿万民众,那耸起的山峦和层叠的梯田,陶冶着太行人民的性格和豪情。出现在太行山的“大寨”和“红旗渠”是她的典型形象。
80后的创作心情似乎放松了许多。我还尝试着用水性颜料丙烯作画,薄厚相间,书写自由。创作中忆起当年写生时的愉快心情,和对家乡美好的记忆,每每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愉悦。在不妨碍画面整体的情况下,我也加进了记忆中数十年来累积起来的美好细节,以增加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亲近感。
这部分作品即将送交山西博物院收藏,在此时此地展出是抱着向母校汇报的心情,并希望听取大家的意见。
苏高礼
2017年5月18日
展览作品
▲走太行
▲窑庄小街
▲阳光进院
▲新窑
▲夏庄
▲歪牛家院
▲太行一珠
▲太行立壁
▲太行晨光
▲山高谷深路远
▲三教河霞光
▲麻田春早
▲海棠家
▲茶饭庄梯田
展览后记
父亲不会老
清晨我在洗漱时,无意中发现两鬓的几根白发,感叹了一句:“老了!”,“爸爸不会老……”身旁四岁的女儿,眼睛里含着泪花,冲我大声地说。我心里暖暖的,抱起了女儿,“爸爸不会老!”,女儿嘟囔着。她的心情我能够理解,自然地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一样不会老!
1980年代,我们一家人住在老美院的三间小平房里,房子有些狭小和破旧,但房子周围被父亲种的葡萄、丝瓜、苦瓜、西红柿,还有各式的花草所簇拥,成为美院校园中的小花园。那是我最喜欢回忆的时光。父亲站在木梯子上,修剪葡萄枝叶的样子,是他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形象。父亲1937年生人,今年80岁了,我心中的父亲一直就是年轻样子。
小时候喜欢到父亲的画室,看父亲画画。父亲的画室总是整洁而干净,画画的过程也是有条不紊,画面总是按着他的设想一步步呈现出来。还记得的就是画室特有的松节油的味道,1980年代画油画用的松节油的质量应该比现在要好,味道比起现在画店卖的好闻多了。后来,我有幸也从事了画画的专业,经常和他聊起市面上有哪些流行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他都认真地听着,偶尔也询问一下。但多年后我帮父亲整理回顾展的作品时发现,在几十年前对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法,他都“玩”过了,而且还玩得很地道。留学苏联时他的专业是壁画,坦培拉、马赛克、水性颜料等今天流行的许多材料和技法他几乎都有涉猎。半年前,父亲问起我现在丙烯颜色的效果如何,他要为山西博物院画一批家乡的创作,想试一试用丙烯来画。现在父亲画室里没有了松节油的味道,年轻人爱用的丙烯颜料在他的手中也是挥洒自如。
父亲今年80岁,他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画了15幅家乡的风景画创作,可以说这是他80岁最好的纪念。同时,画作是捐献给山西博物院的,这也是他在耄耋之年送给家乡最好的礼物。我注意到15幅画的背面,他详细记载了每幅画的“身世”与故事,举其中一幅为例:
为山西博物院创作。
《我的太行》组画之六“三教河霞光”,布面,综合材料,134x180cm,2017年3月,苏高礼作。
1986年于昔阳丁峪乡采风写生于三教河村,1986年第一次创作《我的太行》组画之一,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年富力强的父亲背着油画箱跑遍了全国各地,尤其是长年扎根在太行山区的山西老家,画了近千张油画写生。他回忆那时的写生,就是去采风,收集素材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所以,在90年代他以写生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的风景创作,如:《家乡组画》、《我的太行》(组画)等一系列风景创作,画面中着重对隶书般的结构线条、深沉浓郁的色调等油画的形式语言进行探索。2000年,父亲到了退休的年纪,油画系为退休的教师举办个展,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那批写生作品得以和人们见面,或许是与当时的时空有了一定的距离,再看自己的写生作品,父亲也为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具鲜明的语言特色感慨。范迪安先生在《写生中的创作》中也分析了这批写生作品的特色。
之后,父亲又对写生作品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整理和思考。在整理的过程中,对于家乡和早年生活的回忆成为他撰写文章的主线。在与父亲聊天中,每每提起老家和那里的乡亲,他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每年正月十五回老家看灯会,也成为我们全家过年的保留节目。每次一回到山西老家,在父亲眼中就会闪现出兴奋的申请,在村中奔走的步伐也像个年轻人一样。
2017年受山西博物院之邀,父亲创作了这批反映家乡的作品,看来既是一种偶然机缘,也是埋在他心中再画家乡的愿望的一次实现。对于家乡的情感寄托,与年轻时一样没有丝毫改变。从创作一开始,父亲的身影又回到了我记忆中的样子,他的智慧与激情再次显现出来。画中的农田地垄和乡村院落展现出浓浓的乡土气息,那是他对家乡最美好的记忆。画面中的太行山更像是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纪念着他心中的家乡,纪念着他走过的时光。绘画创作就是寄情抒怀,真实朴素的情感是打动人心的所在。
我感叹“父亲不会老”!感叹父亲对于家乡的那份情感,激励着他不老的创作激情。
苏海江
2017年6月15日
▲苏高礼创作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编辑/吴靖 何一沙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